市民网页 无障碍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关于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20222315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06-16 16:04:53

蔡清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广州市落实“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实施联动发展的建议》(第20222315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港务局、市林业园林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并于4月24日召开了座谈会,充分听取了您和联名人的意见建议。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述,“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数字经济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更是助力落实“双碳”战略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市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农

  业以及金融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落实“双碳”战略。

  (一)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智慧能源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能源开放网络,提升能源综合利用和绿色、智慧化发展水平,建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配电网、广州国际金融城区域综合能源等项目,正在研究推进琶洲地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切实提升琶洲地区整体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快电网建设数字化改造升级,编制《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数字配电网建设方案》和《国际领先数字配电示范区建设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开展差异化示范建设,完成白云大源村低压数字配电网示范区、南沙明珠湾数字配电网等项目建设,明珠湾区域成为南网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覆盖场景最全的示范区。三是建成一批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成从化明珠工业园区多元用户互动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南沙高可靠性智能低碳微电网等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项目。四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节能”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发掘了“博伊特云”“白云民科园能源互联网云平台”“远正能源在线监测与用能安全监管平台”“接点网”“树根互联-根云平台”等一批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节能”综合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水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初步实现了能源管理智能化。通过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逐步趋于稳定,年均增幅仅1.7%,低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速3.6%。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建设安全高效的智能化主网架,建设灵活可靠配电网,推动智能变电站示范建设,推广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在线监测及新技术应用,提高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智能化运维水平,推进微电网在不同应用场景的示范应用。二是积极支持综合能源发展。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开展多能互补交易机制、虚拟电厂、用电用气需求侧管理等研究,强化推动储能发展相关规划研究。三是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综合能源项目配套发展能源数据平台,推动区域平台与政府辅助决策平台的耦合对接,实现数据横向融通,规范能源信息数据的商业应用。鼓励传统发电厂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现有能源基础设施与5G基站、工业物联网等新基建项目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气网、电网、水网数字化改造,提高智能调度和运维水平。

  (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

  按照市政府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的总体部署,我市进一步引入创新活跃的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全面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引导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支持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十三五”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8%。

  一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智能制造模式,成功打造索菲亚、视源电子、白云电器、华凌制冷、立白集团等一批应用标杆企业,实施“定制之都”示范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个性定制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集总部经济、展示体验为一体的数字化产业集聚园区。二是支持工业企业开展生产线装备智能化改造。广州汽车制造数字化实现全产线覆盖,自动化率超过95%。广汽乘用车建立供应链信息系统,形成融合供应商、经销商、研发机构等合作伙伴为一体的产业价值链,连续3年各车型成本累计降幅平均达20%。三是推进高等级绿色云计算平台及边缘计算节点建设。推动计算生态向移动端迁移,布局建设低时延类小型或边缘数据中心。开展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提升工程,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集约绿色发展。四是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优势。10.5代TFT-LCD显示器件产线和8.5代OLED面板产线达产带动全市显示器件制造年产值实现百亿级增长。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前端系统创新中心完成组建,聚华“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工信部验收,全市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我市将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出台《广州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东分院和工业大数据广东分中心落户建设。引进树根互联、阿里云、航天云网、浪潮云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成为独角兽企业。建设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等五大集群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2+N”集群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形成上中下游集成的完整链条,高效利用资源,助力制造领域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三)积极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我市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城市建设数据汇聚,推进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化以及数字化发展。

  一是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实施更高能效水平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设计阶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持续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数据统计,推动既有建筑能耗限额和节能改造。二是组织开展建设领域碳达峰研究。编制我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构建了全国首个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立了城市级平台标准体系,汇聚了全市7434平方公里三维地形地貌、重点区域700平方公里的现状三维模型以及664个BIM模型,形成全市一张“三位数字底图”,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多场景应用。三是打造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新城建示范基地建设。新城建示范基地实现高星级绿色建筑全覆盖(二星级及以上),部分按绿色建筑标准最高等级(三星级)进行建设,并以建筑光伏一体化、基地全面电气化、建筑直流柔性技术体系、基地光伏充电配套等措施同步打造近零能耗建筑示范。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工作,推进CIM平台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现状精细建模工作,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碳排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产业标杆,力争早日实现建设领域碳达峰目标。

  (四)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数字化

  我市深入推进智慧绿色交通纵深发展,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管控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管理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智慧机场、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智慧绿色融合发展,助力推动交通运输“双碳”战略。2021年,我市“智慧交通”体系建设获世界C40城市“绿色科技”奖。

  一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建设智慧交通。全力推进新一代轨道交通智慧操作系统穗腾OS等智慧操作系统技术研发,加快智慧操作系统示范应用打破了数据、信息壁垒,实现精准便捷的乘客服务和安全高效的运营管理。南沙港四期5G智慧港口工程,在全球首创实现基于5G技术的港区全自动化方案,并采用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公路集疏运三位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降低能耗约55%,减少碳排放量约56%,是全球首个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自动化码头。二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建成国家公交都市智能化示范工程,构建覆盖城市公交全领域的全要素信息感知共享、多元化数据融合分析、多场景群智优化、多业务协同应用的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协同与优化支撑技术体系,利用大数据实时掌握不同时段客流规律,实现城市级规模公交智能排班与动态调度,促进提升城市公交运营效率、资源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车辆运营能耗。加强新业态和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建成网络预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行业智能化管理平台,接入网络预约出租车约10万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约40万辆,引导网络预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交通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建成全市停车信息服务平台,同步推出“广州泊车”微信小程序,为市民提供停车泊位查询、导航等服务,提高城市停车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强智慧绿色交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充分发挥电动公交良好生态环保效益。通过集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从公交线网、车辆运力、客流情况、服务监督、运营监测等方面提升管理效能,实现覆盖全市15000多辆公交车,提高公交车辆运营效率,进一步降低车辆运营能耗,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智能的高品质新能源公交线路。2016至2020年仅广州公交集团通过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1万吨。2020年5月,开通国内首条5G快速公交智能调度试点线,利用5G“高带宽、低延时、大连接”等优势,实现公交客流、运营调度、安全提醒、全景视频监控等20多项功能应用,有效提升公交车辆调度运营效率,助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双碳”战略。升级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州交通•行讯通”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吸引用户累计超1000万,积极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为市民免费提供20多种“一站式”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新增停车预约功能,目前接入全市2500多个经营性停车场、118万多个停车泊位信息,有效减少因寻找停车位而产生的无效交通流。运用公交大数据、自动排班等新兴技术创新推出公交拥挤度查询功能,实时动态分析显示公交车内拥挤情况,引导市民合理选择公交乘车线路。新增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功能,集成接入美团、青桔等主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为市民绿色低碳出行提供多样选择。

  下一步,我市将以推动落实交通运输“双碳”战略为引领,深化推进广州数字交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州智慧交通建设应用水平,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智慧绿色深度融合发展,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五)高位推动数字农业发展

  我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应用示范,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低碳化数字农业。“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领域碳排放量稳中下降,2020年其碳排放仅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0.6%。

  一是推进数字化农业发展。印发《2022年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发展实施方案》,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发展示范地区、示范平台、示范场景,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助力节能降碳,率先发布《广州市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推荐技术指引(第一版)》,全力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生产体系,加快促进广州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推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建设5G智慧信息化平台。借助5G技术及现代农业装备,探索打造无人农场、绿色生态防治等项目,在每年减少成本约120万元的同时实现增产18万斤,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南沙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实施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建立智慧水产养殖系统,高效、科学的管理,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约650万元,打造出全省规模最大的草鱼养殖企业。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赋能农产品流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枢纽城市,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建设,采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质量安全与流通服务管理,逐步实现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目前,已在全国布局建设17个配送中心(分中心),成功认定1629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116家产品加工企业,共溯源登记超过4600个农产品。积极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程试点工作。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拓展丝苗米、迟菜心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网上推介销售渠道,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和农业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这将进一步释放线上消费和绿色消费活力,促进节能减排。

  四是推进智慧气象建设。利用广州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实现气象服务与农业深度融合,针对作物生育期、农事季节、农时活动,采用定向消息群发方式,为生产者和农业保险人员提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加强农业数据管理,有效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预判、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

  下一步,我市将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一个区域有一批示范项目,一个产业有一群示范主体的模式,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农业品牌。推动“穗智管-智慧三农”主题建设,汇聚“三农”工作领域内城市运行管理相关的业务数据,提升“三农”治理“一图统揽、一网共治”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拓展业务数字化、渠道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原料和制品可溯互通、加工智能化控制、质量自动检测、生产全程可视化监管等方面深度应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对数字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全力推进数字金融领域创新

  2017年以来,我市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新推广绿色供应链融资模式、碳惠贷、碳排放权抵押贷等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力支持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置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和生活垃圾零填埋等重点领域。截至2021年末,广州绿色贷款余额5705.59亿元,同比增长49.3%,居全省及各试验区首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交易2亿吨,居全国第一。

  一是积极构建数字金融创新生态体系。2021年举办了首届金羊“点数成金”数字金融创新案例示范活动,遴选出15个创新示范案例,发布了《十四五时期基于数字科技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蓝皮书,设立了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及高端智库、数字金融创新监管和应用场景实验室、金融分布式数据库实验室、中大湾谷风险管理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专业组织,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等科研主体建立全面战略合作,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科创中心,形成富有活力和具有广州特色的数字金融生态圈。二是获批开展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2022年1月27日,广州获批纳入国家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基于广州商贸、区域、产业、法治、金融等多重特色优势,为数字人民币试点提供丰富应用场景,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和降低流转成本,有利于广州抢占信创产业发展先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筹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实验室,引进金融科级企业作为发起单位,加强金融科技与碳金融融合研究,推动金融科技技术在碳金融领域应用。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改革创新,加强数字金融赋能绿色金融,探索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企业碳账户,更好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双碳”战略和数字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作用,助力我市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

  二、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言,数字产业化将衍生出数据设备制造、数据服务、数据产品和数据应用等战略性新兴数字业态,利用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合理安排能耗,大幅减少碳排放。我市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率先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

  (一)推进人工智能产业与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布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省实验室建设。二是聚集腾讯科技、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三七互娱等10 余家头部企业建设总部基地,支持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创建首批广东省特色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建设一批机器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建设国家工业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等检测评价服务平台。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龙头企业集聚态势明显,细分行业发展突出,在语言识别、图像识别、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全市已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入库企业567家,先后有30余家企业被评为广东省人工智能、大数据骨干企业,培育出云从科技、小马智行、佳都科技、极飞科技等多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发展将为以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能源体系建设、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从而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二)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我市持续优化政策链、生态链、人才链、载体链等顶层设计,构建自主创新的软件产业集群生态。制定实施《广州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擦亮广州“中国软件名城”,建立“2353”信创生态体系。加快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应用推广,推动广汽、广州数控率先开放工业软件场景,建设内核技术和汽车、先进装备攻关基地。与华为共建全国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鲲鹏+昇腾创新中心适配项目总量全国第二。全年新注册软件企业6.6万余家,同比增幅超1.8倍。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将有效支撑碳排放监测智慧云平台等碳排放实测技术的发展,实现碳排放数据的高效管理,为降碳减排创造条件。

  (三)助力数字共享经济模式发展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日益发展预示了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优化供需匹配的普惠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阻挡之大趋势。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可有效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并推动资源合理共享和利用,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持续鼓励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建设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企业建立数据开放机制,鼓励探索共享设备、共享车间、共享工厂、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物流、共享出行等共享经济新型组织模式。

  三、持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

  关于您提到的城市管理应融合数字技术,将通过数据管理优化城市运行,为市民带来便捷高效的生活,减少碳排放。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我市致力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造为治理新引擎,高效管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十三五”全市能耗强度和碳强度分别累计下降19.4%和31.9%,均超额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考核目标。

  (一)强化能耗和碳排放监测追踪

  一是建成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在需求侧强化数字化管理。该平台可实现全市能源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统计分析、能耗监测、油气输送管道保护、信息发布、辅助决策等功能,可打通全市各部门、重点用能单位以及互联网公开渠道等各类能源信息汇集及共享渠道,为新型能源管理模式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提升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工业、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含学校、医院)、商贸等领域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与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对接。截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完成116家重点用能监管单位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三是大力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将重点用能监管单位产量、产值与能效水平进行同行业、同类生产工序、同类设备对标对表,在广州市各行业领域树立能效水平标杆,引领重点用能监管单位提高重点耗能设备、工序、产线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数字赋能各行业领域,为重点用能监管单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保障。

  (二)创新碳排放测算管理方式

  我市研发了“穗碳”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穗碳计算器”微信小程序(前端数据收集)和其后台的企业能耗、碳排放监测分析系统(后台数据汇集和分析)组成,为全市企业提供碳排放计算分析和管理服务,解决了企业碳排放测算的难题。同时通过汇聚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展现我市工信领域绿色化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下一步将以“穗碳计算器”小程序为基础,对接广州市绿色金融需求,探索产业和绿色金融相结合发展的新路径,努力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三)推进碳汇能力监测网络建设

  我市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优势,大力推动碳汇能力提升。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广州市林业园林“碳中和”行动纲要》,将探索通过碳交易、碳普惠等市场化方式和技术手段支持林业碳汇发展。下一步,将结合“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广州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监测网络,覆盖森林、湿地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碳中和监测数据库,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动态监测。统筹建设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安装、使用、运行及维护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和治理设施。建设城市树木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树木种植、管养、迁移、更换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应用数字技术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推动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决策与监管,共建智慧花城。

  (四)深化碳普惠数字工作

  我市作为省首批碳普惠制试点城市,组织编制了居民公交车出行、地铁出行、节约用电等多个低碳行为的减碳量量化方法学,量化展示各类行为的碳减排效益。广州碳普惠平台于2019年12月正式启动,是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推广平台,实现了市民低碳行为数据获取、减碳量实时核算和优惠兑换等功能。2021年在平台新增“碳中和普惠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可便捷进行个人衣食住行用、会议、活动的碳排放计算,并提供减排量认购和碳中和实施。截至2021年底我市已有 17 个自愿减排项目通过省级碳普惠减排量核证备案,减排量约 12.3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市场成交金额超过 200 万元。其中美团单车自行车骑行碳普惠项目交易后获得的收入通过发放免费骑行券、捐赠塑胶跑道和球场,让用户骑行带来的减碳量都转化为惠及社会的环保成果。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化碳普惠工作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扩大碳普惠的实施范围和线下体验,选择若干社区、校园、景区开展低碳生活创建活动,探索将日常行为进行碳排放量量化并结合实际推广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开发具有核证价值的碳减排项目,并争取获得国家、省的核证备案,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从而激励自愿减排项目的实施。加大碳普惠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丰富多样的低碳宣传活动,提高市民低碳意识和知识。

  四、有效促进数字经济和“双碳”战略融合发展

  诚如您所言,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数字化,我们应要协同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和赋能作用。我市不断强化“双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注重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一)大力扶持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一是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围绕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组织在穗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工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10项。通过组织实施相关科技项目,研发节能减排新装备以及节能环保与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为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实施2021年度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新材料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1个重点专项,包括13个子方向,2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财政资金1.8亿元。三是推进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加大对核心骨干企业支持力度,中望龙腾已成为国内A股首家同类工业软件上市企业。四是发布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现已优选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能源4个方向的社会实验子项目各一个。

  (二)构建高水平战略创新体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省实验室建设。现已部署10个科研团队/中心入驻,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75篇,申请专利22项。二是持续支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物联网、先进制造与制动化、先进材料、绿色建筑与环境等先进技术领域,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高质资源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活动。三是支持建设市级行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生态园林、城市管理、资源规划、绿色建筑等社会发展领域,分批次建设行业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已启动建设首批5家市级行业科技协创中心,正在组织第二批市级行业创新中心的遴选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实施期内的科研项目按计划实施,加快成果产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继续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节能减碳技术等方向的项目研究,以产业数字化推动“双碳”战略。继续推动市级行业科技协创中心建设,拟通过3年左右时间,分批次建设20家左右的行业领域市级社会发展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高效、协同的行业科技管理新机制,发挥相关行业科技协创中心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作用。持续跟进在研项目的实施,推动新能源、生态环保、资源环境等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围绕新能源、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遴选一批科技计划储备项目。

  (三)不断夯实与“双碳”战略融合发展基础

  我市正在制定《广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广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我们已将双轮驱动理念充分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环节将数字经济与“双碳”战略有机结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积极创造应用场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能源、交通、城市发展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转型工作中,助力“双碳”战略。同时,积极推动《广州市数据条例》立法项目纳入2022年立法预备项目。

  同时,我市将建立健全涵盖全市及各区分领域、分行业、分能源品种的能源统计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定期编制市级温室气体清单,鼓励各区编制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建设全市碳排放监测智慧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各重点领域碳排放和林业碳汇的科学监测和管理。我们将加强对能源供需、能源结构、能耗强度等统计监测,扎实开展碳排放数据核算工作,促进数据共享,夯实统靠统计支撑。

  感谢您对我市碳达峰碳中和与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6月16日

  (联系人:李轶妮,联系电话:8312369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