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广州与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6个城市正式列入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标志着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更意味着广州肩负起为全国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闯关探路的重任。
广州将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营商环境为抓手,不断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迈向高质量发展?日前,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当前,正抓紧制定广州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力争尽快推动国家创新试点各项任务率先落地见效。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在更高起点、以更大魄力、用绣花功夫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策源地”和“试验田”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州迭代实施营商环境1.0至4.0改革,每次改革分别有哪些侧重点?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
李海洲:2018年起,广州市围绕市场主体关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
2018年实施的1.0改革,聚焦行政审批领域“简政放权”;2019年实施2.0改革,瞄准重点领域推进“指标突破”;2020年实施3.0改革,着力推动跨部门“流程再造”。今年5月,广州启动4.0改革,强调将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我市政务服务日益高效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正在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改革成果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前列,2019年—2020年连续2年全部18个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我市连续4年被受访企业列为最热门的投资城市。
近期广州获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后,试点工作将会是我们开展营商环境5.0改革的重中之重。
聚焦四大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软联通”
南方日报: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将如何发挥好核心引擎功能,支撑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李海洲:广州与港澳一衣带水,有着天然的互补性。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在对接港澳中加快发展步伐,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促进“双城联动”,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
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将通过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等举措,加快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穗港澳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等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落实《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我们还将加快白云国际机场三期及机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广湛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铁路通道项目,推进高水平互联互通。
同时,规划建设重大平台,加快推进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狠抓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统筹谋划推进越秀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
针对民生福祉,在共建优质生活圈方面,我们将深化拓展穗港澳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合作,深入实施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穗发展。
在加强联动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我们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全力支持配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强化广佛极点带动,高水平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动广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落实《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携手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等,加快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化与东莞、中山、湛江等城市战略合作,引领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持粤东西北城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方日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推进制度机制“软联通”是重要环节。在规则衔接方面,广州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大湾区范围内实现便捷流通,从而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海洲:我们把“规则衔接”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关键性、牵引性任务统筹推进。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聚焦四个方面推进规则衔接“软联通”,推动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一是聚焦支持港澳居民来穗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穗港澳专业人士申报职称评审、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从业执业,率先试点聘任港澳人士担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穗港澳居民,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出台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落实相关优惠待遇适用在穗的港澳老年人。支持港澳居民子女在穗就读,率先出台港澳居民子女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政策。
二是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进一步便利科研人员跨境开展科研活动。压缩科研样本、试验试剂等检疫审批时限。明确我市所有重大科技专项面向港澳相关机构开放申报。优化人才服务,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率先实施境外高端人才资格认定。设立全国首家“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
三是聚焦促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系统谋划,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66条措施,制定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港澳资本来穗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并简化申请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支持广州地区银行开展面向港澳跨境贷款业务,开展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业务试点。推进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香港)、支付宝(香港)、澳门通及中银澳门5个跨境钱包在大湾区跨境应用。
四是聚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采用简化版香港公正文书办理商事登记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对在南沙注册企业实施国际航运保险增值税免税政策。推行商事服务“穗港通”“穗澳通”,推行国际“汇税通”,并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全面深化“单一窗口”框架结构。推广海运口岸24小时智能通关,全面打通“9+2”城市航运物流节点。
探索“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枢纽经济新模式
南方日报:当前,广州在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方面有何新突破?在重大交通枢纽建设方面,广州有怎样的规划和举措?
李海洲: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已基本形成包括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广州铁路枢纽、公路集输运网络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已构建形成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广州将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大力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综合立体、开放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推进以下方面工作:
航空方面,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动构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按终端旅客吞吐能力1.2亿至1.4亿人次规划目标,加快建设第四、第五跑道和T3航站楼。这是我国民航机场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建工程,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入运营。届时,白云机场将成为我国民航机场跑道最多、航站楼建筑面积最大的机场,形成“北有大兴、南有白云”民航机场格局。
航运方面,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共建大湾区出海大通道。按照203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5亿吨、3600万标箱规划目标,目前,我市正着力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等一批专业化码头和深水泊位建设,加快实施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桂山锚地扩建等工程,建设广州南沙港铁路、大田集装箱中心站及配套物流基地,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提升广州港综合通过能力。
轨道交通方面,加快布局建设“五主四辅”铁路枢纽及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按照2035年铁路客运发送量3.9亿人次、货运量4176万吨规划目标,加快推动建设广湛高铁、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贵广客专广宁支线、广清永高铁、广深高铁新通道等一批重要铁路通道项目。
南方日报:依托强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广州将如何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在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中,广州如何撬动市场主体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枢纽经济发展中?
李海洲: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十四五”期间,广州将以交通枢纽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探索“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枢纽经济新模式。具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完成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快推动T3综合交通中心及高铁站等项目建设,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引入机场;构建以南沙港区为国际航运枢纽核心功能区、黄埔港区和新沙港区为港口物流重要功能区、内河港为喂给功能区的港口发展格局;建设“五主四辅”铁路客运枢纽,实施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加快完善辐射华南的“三环十九射”骨架高速公路网。
二是打通国际国内双向辐射大通道。大力开拓国际航线,实现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超110个,形成东南亚4小时、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持续推进内河集装箱航线常态化运行,推动支线驳船网络航线共享、舱位互换;巩固广州港至非洲、东南亚、地中海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实现开通集装箱航线超过260条;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的高铁战略通道,实现1小时直连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及成渝城市群;扩容升级市内高速公路通道,密切中心城区与南沙、增城、从化外围区的快速直连。
三是培育枢纽经济要素集聚平台。重点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铁路枢纽等布局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打造承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围绕重点产业区、珠江航道、铁路货站、高速公路建设10个大型物流枢纽,支撑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铁路货站、高速公路、产业园区和商贸批发市场,通过规划新建、功能提升等方式,打造形成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空间布局,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现代流通设施体系。
四是持续优化枢纽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广州将以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牵引,从市场主体的视角,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特别是在增强要素精准供给能力、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完善适宜新经济监管环境等方面,提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为枢纽经济发展激发活力、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