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经由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从概念转为实践,从蓝图走向现实,“广州都市圈”的正式亮相将开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规划》的印发有何深远意义?推进广州都市圈建设的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什么?“《规划》提出了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的发展定位。”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大湾区办主任李海洲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在省级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指导下,广州将会同其他都市圈城市深化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共促创新驱动发展、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以高质量同城化引领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以广州为中心
都市圈内合作基础良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都市圈处于“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区域的叠加地带,政策优势、市场优势突出。
广州都市圈经济总量、常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质量均位居国内都市圈前列。2022年都市圈GDP约4.46万亿元,人均GDP约13.7万元,经济密度约2亿元/平方公里;都市圈各市产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梯度明显,在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业、旅游等领域产业链、价值链关联度较高,合作潜力巨大。
作为广州都市圈的中心,广州是乘坐中国发展快车、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机遇的宝地。近年来,广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广州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李海洲介绍,在广州都市圈建设中,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作用,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立足产业比较优势,广州都市圈内城市的产业也在不断交汇。其中,广州发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优势,结合周边城市产业特色,以市场为主导,以重大园区为载体,构建互补互促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与佛山,注重产业协同互补。广州印发实施《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着力优化提升广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与清远,注重产业发展一体化。广州印发实施《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2021年,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复实施,形成合作区“三园一城”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上半年,合作区累计引进项目671个,计划总投资近2000亿元,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17.94%。
都市圈内“不分你我”
既是“都市圈”又是“朋友圈”
根据《规划》,广州都市圈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以肇庆、清远中心城区为发展极,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深化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合作联动,形成核心引领、轴带支撑的都市圈发展格局,为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此前,广州牵头携手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等5个城市共同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联合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和专责小组等工作机制。
“围绕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我们还建立了党政联席会、市长联席会等区域合作机制,对重大问题、重大项目进行研究、协调,政府部门层面通过制定、督办年度工作计划等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有效推动打造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重大合作平台。”李海洲表示。
顶层“抱团发力”,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也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被不断缩短,带动都市圈内人员、商品、资金实现高速流转。
根据《规划》,广州都市圈将充分发挥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积极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便捷、城乡共享、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高标准建成畅通都市圈、贯通全省、联通全国、通达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格局。
目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以及轨道交通配套工程正加快建设中,并通过强化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协同,支线机场、通用机场为补充的都市圈机场发展格局,形成东南亚4小时、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铁路枢纽方面,广州牵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广州都市圈项目、广州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广清城际二期、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段、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等一批都市圈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构建广佛核心强辐射肇庆清远乃至周边地区的高速铁路通道,实现都市圈各中心城区之间1小时通达。尤其在打造世界级铁路枢纽方面,研究建设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规划建设广湛高铁佛山站。
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让广州都市圈内城市不断突破发展边界,而都市圈内的“软联通”,更是实现都市圈“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当前,广州已与全省20个地市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各城市通办事项合计5800余项,其中“湾区通办”事项达3400余项,为各地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提供最大便利,打造广东营商环境新优势。
实打实的变化,在广州都市圈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身边发生。李海洲介绍,《规划》进一步明确,要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以广州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引领都市圈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对于市民关心的户籍制度,《规划》也提出了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他表示,广州都市圈还将通过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均等覆盖常住人口。
对标国际一流都市圈
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均将广州都市圈纳入国家培育的重点都市圈。
李海洲认为,规划建设广州都市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广州都市圈规划首先将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佛山先进装备制造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此外,也有利于广州市疏解转移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符的功能和产业,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门户城市功能,巩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印发的《规划》强调对标国际一流都市圈,树立一体化、国际化和开放合作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下一步,广州推进广州都市圈建设的主要任务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对此,李海洲表示,广州将聚焦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共促创新驱动发展、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建共享宜居都市圈、打造生态美丽都市圈、构筑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八大领域的重点任务集中发力,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
对于广州来说,推动广州都市圈的建设还有着更高的使命。《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其中强调还要深化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合作联动。
这意味着广州都市圈还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和作为,积极拥抱省内四大都市圈,与核心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共同推动都市圈融合发展。广州都市圈的开放将不止体现在都市圈内部的开放,更体现在面向全省、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开放。
一方面,广州都市圈将以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为引领,着力推进珠三角与港澳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同时,立足全省城镇空间格局,深化与深圳都市圈以及珠江口西岸、湛茂、汕潮揭都市圈的交流合作、协调联动。
当前,广州与深圳的战略科技力量已经形成了有效联动,南沙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在深圳布局建设分中心。尤其是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成效显著,2022年广州地区登记的广深技术合同登记份数1065份、成交额178.06亿元,同比增长9.22%;技术交易额161.07亿元,同比增长12.87%。
“下一步,与深圳都市圈联动发展轴方向,将依托广深港高铁、广汕高铁、广深铁路等,深入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并推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战略性平台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联动发展。”李海洲表示,沿东江和狮子洋,还将推进广州东部中心与东莞水乡地区深度融合,促进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紧密合作。
视线投向更为长远的未来,广州都市圈既要依托与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基础,重点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珠江―北江经济带共融共进,打造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大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道”,更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